海归“优势”被一次次的打脸

海归“优势”被一次次的打脸

 

在新生的求职队伍中,带着“海归”光环的留学生往往被视为瑰宝。然而,在招聘会上遇到仍在为找工作而苦苦挣扎的“海带”并不是什么新鲜事。

陶先生前年在澳大利亚的一所大学主修会计和金融,他认为自己在国内会很受欢迎。陶先生面向全省所有知名银行投送了简历。除了他自己认为银行有高收入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外,也受到了他父母的“非银行不工作”的概念影响。

陶先生在这所大学学习。每年的学费大约是34000元,三年总共是102000元。除了生活费用,学校在学习上的花费超过10万元。“如果工资一个月只有三四千元,我想就是亏本了。”然而,在提交了10多份简历后,陶先生几乎没有面试的机会。

陶先生告诉记者,银行招聘的新学生主要是从柜台开始的,但他不知道柜台的基本工作和技能,被一个接一个的拒绝后,他成了“海归主播”。

去年7月,经过半年多的在家无所事事之后,经朋友介绍,陶先生在一家培训机构做兼职老师,帮助初中生和高中生提高英语口语。“在最累的一个月里,我拿到了4000元的薪水。我曾经以一种幼稚的方式看待工作。”经过近四个月的工作,陶先生了解了国内就业的现实。

后来,他去了他父亲朋友的小公司,和会计扎实地学习了一段时间。之后,陶先生开始在招聘会上申请简历和工作。现在,他已经成功通过了一家投资咨询公司的培训阶段。他不仅能拿到每月4000多元的基本工资,还能学到很多专业技能